
年會期間,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理事長鄭寶森還發布了《“十三五”電力科技重大技術方向研究報告》和《動力與電氣工程學科發展報告(2015)。
據了解,動力與電氣工程學科發展研究和“十三五”電力科技重大技術方向的研究工作分別于2014年和2015年啟動,一大批國內有關高校、科研院所、電力企業及設備制造廠商的院士及著名專家、學者參與了報告的編寫。
“我們希望這個研究成果將來能夠為國家有關部門、電力行業企事業單位、科研院所以及廣大科技工作者在開展‘十三五’電力規劃和關鍵技術研究過程中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。”周孝信說。
周孝信表示,“我國已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、生態文明建設新階段、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新時期,電力發展業已進入以綠色化、智能化為主要技術特征的新時代,科技創新正在成為支撐能源電力發展的助推器、驅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。”
他說,“十三五”電力科技重大技術方向主要圍繞三個方面展開,即能源與電力系統,先進電源技術,能效及前瞻性研究。
清華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,《動力與電氣工程學科發展報告(2015)》專家組組長梁曦東在報告中指出, “十二五”期間,我國電力行業的巨大變化。我國發電裝機和年發電量,雙雙躍居世界第一。2012年發電量超過美國,2013年裝機超過美國。與此同時,我國的能源結構迅速向清潔化能源調整,風電超過核電,成為我國第三大電源,火電比重顯著下降。
“在電力環保方面,特別值得一提的是,過去五年,承接以前的發展,電力環保標準一再提高了再提高,目前火電廠煙氣排放標準已經是世界上嚴的了。2014年的標準是燃煤機組的排放要向燃氣機組看齊,所謂的超低排放。2014年底已投運脫硫機組7.6億千瓦,脫硝機組6.87億千瓦,分別占燃煤總機組的91.4%和74.4%。” 梁曦東說。
梁曦東表示,2014年我國風電裝機達1.15億千瓦,光伏新增裝機13千瓦,都躍居世界首位;總光伏32.9千瓦,僅次于德國。設計制造方面實現了整機百KW級向MW級的跨越,整機及零部件國產化率達到85%以上。風電裝備企業在全球十大整機制造商占四席。
我國目前是世界上開展大規模風電基地建設的國家,面臨的大規模風電并網和消納難題也是世界級的。多晶硅電池效率達18%左右,單晶硅電池效率接近20%,漢能薄膜電池效率高達21%,均處于世界先進水平。
“在電力電子方面,‘十二五’以前,我國是不能自己生產IGBT的。‘十二五’有一個很大的飛躍,比如說,2014年,世界第二條、中國首條8英寸IGBT專業芯片生產線正式投產,中國南車掌握了IGBT芯片設計-芯片制造-模塊封裝-系統應用完整產業鏈技術。” 梁曦東說,“國產高壓大容量變頻器的性價比和可靠性不斷提高,目前市場份額已超過國外同類產品。榮信研制的基于IEGT的大功率高壓變頻器,功率可達32MVA/10kv,已在南水北調工程應用。”
梁曦東認為,富煤貧油少氣的資源條件,決定了未來較長時間內,我國一次能源結構將仍以煤炭為主。因此清潔發電及減排技術一直是發展的重點,取得了一系列世界級的成果。而歐美實現了由煤電向燃氣發電的轉化,該方向研究較少。我國大多數煤炭、可開發水電、陸地風能資源分布在西部,但主要的能源消費中心在東中部。
在他看來,跨區資源優化配置是我國電力的長期需求,因此,大力發展交直流大容量輸電技術成為重要的技術路線,也由此帶動了輸變電設備、大電網規劃、大電網運行與控制等一系列重要方向的發展。